亿兆体育-澳洲训练如养老?CBA天才中锋直言NBL强度不足遭本土媒体围剿

admin 电竞游戏

“这边训练后的恢复时间比训练还长,”杨瀚森摆弄着冰袋坦言,“在青岛队时,我亿兆体育们每晚都是被抬回宿舍的。”


墨尔本电 — 澳大利亚国家篮球联赛(NBL)的训练馆内,时钟刚刚指向下午4点,训练课结束的哨音余音未落,场馆内已迅速空荡下来,只剩下几名工作人员开始收拾散落的器材,中国18岁的新星中锋杨瀚森站在场边,额头上只有一层细密的汗珠,他习惯性地望向场边的杠铃架和折返跑的底线,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和……失落。

“这边的训练量,说实话,比我预想的要轻松不少,”杨瀚森在接受越洋电话采访时,语气平静却直白,“训练后的冰敷、按摩这些恢复环节,时间安排得比实际训练课还长,这和在青岛队时完全是两种节奏,那时候,我们几乎每天都是练到力竭,晚上真的是被队友搀着或者‘抬’回宿舍的。”

这位被中国篮球界誉为“下一个移动长城”的希望之星,今夏以租借形式加盟NBL墨尔本联队,本意是借助澳洲联赛素以强硬、高对抗著称的平台磨练自己,为未来冲击NBA积蓄力量,抵达训练营数周后,NBL日常训练的“安逸”节奏却让他感到极大的反差。

杨瀚森的感受并非个例,几位同样在NBL效力的匿名亚洲球员私下透露,NBL各俱乐部的训练哲学更侧重于高强度、短时间、重恢复和影片分析,尤其强调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伤病风险,球队科学团队的权力很大,他们会严格监控球员的负荷,一旦数据接近阈值,训练便会立刻调整或停止。

“他们非常相信数据和科技,”一位球员说,“有时候你觉得还能再练两组,但体能师已经拿着平板电脑过来喊停了,一切以指标为准。”

澳洲训练如养老?CBA天才中锋直言NBL强度不足遭本土媒体围剿

这种建立在现代运动科学基础上的“精准训练”模式,与国内CBA常见的“三从一大”(从难、从严、从实战出发,大运动量训练)传统理念,形成了尖锐的对比,后者往往伴随着更长的训练时间、更大的体力消耗和一种锤炼意志品质的苦修色彩。

杨瀚森的一席话,经由社交媒体传回国内,瞬间点燃了篮球圈的热情讨论,许多球迷和部分国内媒体人为其敢于直言叫好,认为这戳破了NBL“训练强度神话”,证明了CBA本土训练的艰苦和价值。

“小杨说了大实话!我们的球员就是更能吃苦!” “看来所谓的高水平联赛,训练也不过如此嘛,是不是被过度神化了?” 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国际赛场身体对抗上不那么吃亏的原因,底子是苦练出来的。”

澳洲训练如养老?CBA天才中锋直言NBL强度不足遭本土媒体围剿

这番言论在澳大利亚本土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,尤其是 among NBL的教练、媒体人和球迷群体。

澳大利亚资深篮球记者马克·安德森在个人专栏中撰文反击,言辞犀利:“一位刚刚登陆NBL、一场正式比赛还没打的年轻球员,有什么资格对我们成熟且成功的联赛训练体系指手画脚?NBL的训练理念是建立在数十年的运动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撑之上的,目的是让球员在漫长赛季中始终保持高效和健康,而不是在训练馆里把自己练废,这种‘苦行僧’式的训练崇拜,才是职业体育的落后思维。”

另一位评论员莎拉·詹金斯则在电视节目中嘲讽道:“或许这位中国小伙子更怀念那种练到呕吐、需要人抬回去的日子,但那不是职业,那是自虐,NBL的成功(近年来向NBA输送了大量人才)证明了我们方式的正确性,他应该做的是闭上嘴,努力学习如何在这个联盟生存下来,这里的比赛强度会让他闭嘴的。”

墨尔本联队教练组对此保持了官方层面的沉默,但私下里,一位助教表示困惑:“我们为他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发展计划,包括技术打磨、力量增强和战术理解,训练质量远比训练时长重要,他似乎还不太适应。”

这场由一位新星球员的直观感受引发的风波,实际上触及了世界篮球乃至职业体育领域一个核心的争论议题:训练,究竟是应该追求“量”的积累,还是“质”的精准?

传统的“苦练”模式,确实在特定历史阶段锻造出了无数铁血球员,它强调意志力的锤炼,相信身体的极限可以通过反复的、大强度的负荷来突破,但这种模式的代价往往是较高的伤病率和球员运动生涯的缩短。

而现代运动科学主导的“智能训练”,则更注重效率、预防与恢复,它通过高科技设备实时监控球员的身体指标,个性化地安排负荷,力求在最小风险下达成最佳效果,这种模式延长了许多明星球员的巅峰期,但其批评者认为,它有时会“保护过度”,可能弱化了球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韧性和拼搏精神。

杨瀚森所感受到的“安逸”,正是这两种哲学碰撞下的直观体现,NBL的训练并非不艰苦,但其艰苦体现在短时高频的强度冲击和脑力消耗(战术演练、影片分析)上,而非单纯的时长和体力透支,这对于习惯了CBA模式下“身体疲劳度”作为努力程度首要标准的杨瀚森来说,自然会产生“没练够”的错位感。

真正的考验或许并不在训练馆,而在赛场,NBL常规赛的对抗强度、身体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攻防转换速度,公认地位居世界各大联赛前列,甚至超过部分欧洲联赛,其内线的肉搏程度,对于年轻的中锋而言,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,训练中的“安逸”很可能是为了储备全部能量,应对比赛中的“不安逸”。

“我理解这里的理念可能不同,”杨瀚森在争议发酵后补充道,“我来的目的就是学习和提升,我会努力适应这里的一切,但我仍然相信,汗水永远不会欺骗你。”

他这番话,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,也道出了所有运动员最朴素的信仰,无论训练理念如何演进,刻苦与努力永远是成功的基石,只是其表现形式正变得愈发多元和科学。

杨瀚森的NBL之旅才刚刚开始,此刻的“训练强度之争”只是一个小插曲,当他真正站上NBL的赛场,与那些肌肉虬结的澳洲、美国内线一次次碰撞卡位,在每场近乎肉搏的40分钟里证明自己价值时,所有的争论自然会找到答案。

球场上的表现,永远是最有力、也是最唯一的语言,而这场东西方训练哲学的隔空交锋,无疑给这位中国少年的海外历练,增添了又一重引人关注的维度。

0 23

留言0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